(“二十大代表風采”欄目)
走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八樓,不遠處的實驗室門上標注著“馬瑜婷課題組”,這里就是她每日奮斗的“戰場”。走廊對面就是她的辦公室,僅七八步的距離,她每天要往返無數遍,做實驗、分析數據、思索研究方向、指導研究生、撰寫課題申請和論文……很多工作成果就從這里誕生。
作為一名科研人員,她在腫瘤免疫方向深耕不輟;作為一名黨員,她矢志不渝為人民群眾健康事業奮斗;作為一名女性,她用更多韌性和耐心兼顧著工作和家庭。
“學好本事服務祖國是理所當然的”
馬瑜婷主攻的研究方向是“應激與腫瘤免疫調控”??蒲兄防щy重重,尤其她還選擇了一塊“硬骨頭”。
2005年,馬瑜婷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,以第一名的成績跨專業考入該校同濟醫學院的免疫學系。完成碩士學習后,2008年,她赴法國巴黎攻讀免疫學博士學位。她每周工作80多個小時,從扎實的數據中找到細胞死亡調控腫瘤免疫的證據,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,申請了國際專利,提前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,并成為歐洲腫瘤免疫學院首位博士生獎的獲獎人。
2015年,馬瑜婷回國加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。她覺得,學好本事回來服務自己的祖國,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。馬瑜婷帶著團隊搭建平臺,提出假說、實驗探索、及時總結再嘗試,深入解析機體內外多重應激對免疫應答的調控機制。
腫瘤的化療、放療和靶向治療容易出現耐藥、復發或轉移。在馬瑜婷看來,激活抗腫瘤免疫應答是持久抑制腫瘤進展、增強治療效果、防止癌癥復發轉移的關鍵。
放化療引發腫瘤細胞應激或死亡的過程中,可釋放出多種危險信號分子,有些能激活免疫,有些能抑制免疫?!跋到y性闡明細胞應激調控腫瘤免疫的機制,就可以趨利避害,找到全新的治療靶點和干預策略?!瘪R瑜婷表示。
此外,馬瑜婷團隊十分關注精神應激對腫瘤免疫和治療效果的影響。在高速的工作生活節奏、巨大的競爭壓力、重大挫折事件等影響下,焦慮、抑郁等不良情緒越發普遍。被診斷為腫瘤、治療效果不佳、治療副作用等也會誘發或加劇焦慮或抑郁情緒。壓力應激是否會影響腫瘤的發生、進展和治療效果?馬瑜婷團隊借助實驗動物模型和臨床隊列的相關性研究,細致回答了上述問題,并找到了新的治療靶點、潛在治療藥物和有助于療效預測的生物標志物。
“我們不能簡單地對腫瘤患者說,調整好心態,保持良好的情緒。將心比心,罹患腫瘤確實很容易誘發不良情緒。腫瘤(特別是中晚期)往往進展迅速,除了科學的心理疏導,我們還需要有效的藥物。我們希望挖掘全新靶點,尋找新型藥物,在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,能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?!瘪R瑜婷說。
“這片土地充滿了希望和向上的動力”
如今,馬瑜婷帶著她的團隊在腫瘤免疫領域不斷探索深耕。她深知科研成果得來不易,百次失敗才可能取得一次成功,但是馬瑜婷認為,對人民生命健康有重要影響力的課題攻關方向,科研人員更不能有畏難情緒。
“我會帶領團隊成員,瞄準疾病治療的重要瓶頸問題,不斷打破思維定勢,勇于提出原創學術思想,并建立新的技術和研究體系加以驗證。我們將以學術前輩們為榜樣,力爭在世界學術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,擴大中國的影響力,開展高質量的合作?!瘪R瑜婷說。
自2015年加入蘇州系統醫學所,馬瑜婷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已經7年了。這7年也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騰飛的7年。
如今,馬瑜婷工作和生活的獨墅湖畔,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氛圍濃厚,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相關產業首屈一指的高端要素集聚區。在“2021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”中,蘇州工業園區5個單項競爭力排名拿下3項第一,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單項指標——產業競爭力的冠軍。
蘇州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。馬瑜婷說:“當年來到園區,特別是獨墅湖科教創新區,感覺整個氛圍像一個大學校園,很多年輕人在這里創業創新,感覺這片土地充滿了希望和向上的動力?!?/p>
在她看來,蘇州對于年輕人而言是創新創業的天堂?!白钗覀兊氖?,在這里有很多資源可以共享,包括科研所需要的儀器和試劑、科研合作伙伴、學術交流平臺等?!瘪R瑜婷說,在這樣的生態下,藥物研發的創新鏈和產業鏈聯系緊密,上游的靶點發現、下游的藥物開發和臨床試驗,都能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。
“這是回應黨組織的期許和國家的號召”
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,同時也是一名黨員,馬瑜婷深知自己肩頭的責任?!拔覀儓F隊都是年輕人,很多成員不到30歲,這是最有創造力、最有斗志的時候。能帶領大家共同瞄準最關鍵的、與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,是很有意義和前景的事業?!?/p>
在科技攻關的關鍵時刻,馬瑜婷總是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,帶領整個團隊攻堅克難,做出原創性突破,“這不僅推進了我們個人的事業發展,也是回應黨組織的期許和國家發展的號召,更好發揮我們青年科研人才的作用?!?/p>
繁忙的科研之余,馬瑜婷積極開展科普活動,她經常走進校園傳遞科學知識,為中小學生提供實驗室參觀體驗。她說,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一定要重視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,要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努力。非常希望通過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,吸引年輕人親近科學,投身科學研究工作。疫情期間,她就地向社區報到,參加防疫員資格培訓取得合格證書,多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。
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,馬瑜婷用更有韌性的品質、更細膩的角度、更溫柔的擔當,扛起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類角色。在她看來,生物醫學相關企業,女性科研人員比例往往超過50%,她們勤奮、細致、有耐心,為所在團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“女性科研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可能會更加細致,更費心思。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女性朋友堅守初心,在科研工作崗位上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?!瘪R瑜婷說。
蘇報記者 肖瑤
《蘇州日報》2022年10月13日A03版